制作一把小提琴首先要挑選琴模,再制作側板、面板、背板和指版再上漆,動輒需時9個月的制作時間甚至更久,主要受天氣的影響,等待油漆干透的時間很難判斷,油漆的厚薄、溶劑的濃度等因素都有影響,不干透便裝配琴的油漆會剝落,放在琴盒中會脫色,放上琴馬后會留下印痕,小提琴的背板和琴頭用楓木主要因為夠堅硬、紋理漂亮,用杉木作面板因為具有彈性,不會太軟或太硬,琴聲才會震蕩的更好,琴頭的指板是一把琴最常接觸的部份,使用楓木的話會磨蝕的很快,所以后人加工改用烏木。
小提琴大概緣起于文藝復興時期,優(yōu)美的弧形琴身是結合科學與藝術的精密設計,由最初不知道這些細節(jié),到慢慢了解為何琴要這樣設計,例如琴身的這道弧形為什么是這個角度?為何琴身這有只角?為何要放在這里?為何琴頭這么大?全部都有原因。制作小提琴有很多細節(jié),若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一般工匠是不可能設計出來。
9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大學主修音樂,是什么原因讓一個臺上的演奏者,變成臺下的制琴師?
小時候家里不太富裕,Corvus 會想辦法改造身邊的事物,例如買柜子回來萬一不合用便自行改裝,開始學琴之后,也會試著動手改裝怎么讓琴變的更好,從小喜歡畫畫、做手工,Corvus 會用泥膠制作玩具,用鐵線制作玩具,而現(xiàn)在則是用木頭制作他的「玩具」。
大學時期的Corvus開始覺察到,音樂演奏并不是自己最想走的路,藝術與手做才是他最喜歡的事,他開始思考怎么結合現(xiàn)有能力,去發(fā)展他真正的興趣愛好。Corvus 因此進而選修上海音樂學院一年制的制琴課程,并且將大學時期和工作數(shù)年的積蓄,一次拿來支付學費,不料在上海學藝卻反而帶來更多疑惑,在上海學藝時很多東西老師都留一手密而不宣,小提琴的世界中有太多秘密。無法滿足的 Corvus 在不斷找尋下,找到一個愿意教授他制琴秘密的美國制琴名師,Corvus 四度遠赴美國拜師學藝,每次耗盡了身上的存款,終于學成制琴師該有的功夫。
不過在香港成為制琴師終究不容易,在香港找一個工作室需要昂貴的租金,對一個剛起步的制琴職人來說是龐大的負擔,機緣下剛好祖母退休,在菜市場空出來一個鋪位,Corvus 索性把這里當成工作室的起步,「我應該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菜市場制琴的人」Corvus說。當時候真的很困難,常常有人走過來問你在干什么?左右邊的店鋪是同一個雜貨行老板,收音機的音量開的特別大,一開店就大聲播放音樂,讓他很難專心工作,但即使再困難Corvus也沒有放棄,因為制琴是他唯一的目標。
制琴的時候,感到特別平靜、開心,身邊事物彷彿都停下來。四年來的職人生涯,Corvus已經(jīng)有穩(wěn)定的客源,也換到環(huán)境更好的新工作室,制琴同時也將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的拍成短片和后進分享,為何要把好不容易學來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原來因為他的制琴老師,除了傳授制琴技術也傳授他傳承的觀念:不應該把學到的知識據(jù)為己有,而把有心、有天分但沒錢、沒際遇的人拒于門外。
小提琴在數(shù)百年間可以這樣流傳下來,相比起這樣的自己,實在太渺小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使命感,只覺得既然我有這個能力,就應該一盡傳承工藝的棉薄之力。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