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一次我挖坑的經驗-看捷克制琴師實驗小提琴有感這次大家在看圖說話的時候明顯謹慎了很多。這是好事。評價一張圖片,一支作品,第一感覺絕對重要。但考慮到每個人的不同語境,保持一顆平和之心是十分困難但十分必要的。
讓我們先從設計者自己的介紹出發,看看他的出發點在哪里。超輕樂器Ultralights是一個系列,它有不同的樂器。下面的圖片分屬于兩支不同的樂器,它們之間也有很大不同。
這里我完整的照搬制作師自己的文字描述,只做最基礎的翻譯,有一定英文水準的朋友大可以自己試著去感受。我在每一段后面,留下我自己的感受。各位有什么看法,大可以繼續留言。在文章最后,我會把大家之前“拋圖”的時候的幾條留言加以回復。
超輕提琴設計的比傳統樂器要輕,原因與F1方程式賽車比你的車輕一樣。性能。低密度的木材加上最先進的聲學設計,給輕體樂器細膩可塑的歌劇般的穿透力。演奏,你就會被聽到。
杰:基本同意。即便是傳統制作的提琴樂器,控制重量一樣是好聲音的強有力的保證。
用顏色區分的小弱音器允許你把樂器的音色變得昏暗,以使得能夠融入到合奏之中或者一段特殊的樂段或者就是簡單的防止長時間演奏對耳朵帶來的不適。
杰:這是一個加裝在琴馬上的,使用螺絲旋轉機構實現摘取的一個小配重。通過改變/加裝琴馬的重量,材質來獲得不同的音色。設計很簡單,目的也可以達到。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我嚴重懷疑有幾個人愿意按照他的意愿去這樣做。首先旋轉這個動作就挺費時間(和直接用傳統弱音器相比),瞄準,對齊,擰。這個設計出發點我部分接受,但是實際中意義不大。演奏者塞一個橡皮,一塊布,都完全可以達到類似的目的。我甚至懷疑這個添加是不是“被動”的。也就是因為過于明亮的音色,不得不加一個類似弱音的設置。這樣也許更解釋的通。
演奏者自己調整
你可以通過一個琴頸處的螺栓結構來自己改變調整弦高,指板的方向。這項創新讓你在距離樂器店很遠的地方也能自己輕松調整樂器保持良好狀態。
杰:如何最小化指板角度對于溫度濕度的反應,一直都是制琴師的要考慮的難題之一。降低對于溫度濕度的敏感,意味著讓木材與水分絕緣,而絕緣又需要在木材中“塞進”其他物質導致不易震動,音色不佳。這是一對冤家。可以幾乎肯定地說,沒有哪支琴的琴頸角度不會變化,只是多少的問題。
除去視覺上的金屬讓我難以接受以外,其他的我并沒有什么意見或者建議。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這樣以機械的方式解決琴頸角度,似乎不如另一位捷克制琴師木材插片的解決方式讓我覺得聰明。而且機械也并不會永遠完美運轉,即便只是幾個齒輪。
人體工程學設計
它指板的高音側巧妙地加寬并沿其上部向下彎曲,給你前所未有的安全在高把位。集成的腮托是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定制,可以按您喜歡變低或高。縮短的琴角和開放的中腰-為琴弓桿留下了足夠的空間。這支樂器輕盈得讓人拿起來就覺得很愉悅
杰:指板高音側加寬如果是為了解決演奏的技術難點的話,我幾乎認為這是對于演奏員的一種嘲笑。至今我還沒見過哪位朋友演奏高音音域的時候會滑落。有點兒為了不同而不同。并且這多出來的一塊寬度還會很大程度上阻礙換把的順暢。可調整的腮托略有噱頭,但是依舊不是什么大智慧。
低維護
輕體樂器幾乎不會遭受任何傳統樂器上面會出現的傷害。琴馬不會彎曲,琴弦不會陷入琴馬中。指板的表面材料可以更換。一體腮托不需要傳統提琴上的螺絲,免除了螺絲對于樂器的傷害。音柱貼層解決了音柱磨損面背板的問題。這一系列改進使得結構和音色都能長期保持穩定。
杰:事物都是雙刃劍。螺絲結構部分解決了古典樂器的形變問題,但是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傳統樂器為了承受一定磨損都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防護體系:鑲線,琴邊用來防沖擊,留下余量的琴頭指板平面用來調整角度等。而輕體樂器Ultralights這些內嵌的螺絲機構一旦出現問題,那就不是你能找幾公里外制琴師的事兒了,它必須回到這位美國制琴師這里進行調整了。不彎曲,不下陷的琴馬,那一定是密度遠大于傳統琴馬。那么它的音色已經極大的區別于傳統琴馬。傳統琴馬作為音色調整器,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制作多個琴馬,為一支樂器賦予不同音色。木材固然不堅硬,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它可以輕易的加工切削。琴弦都不會下陷的琴馬,強度之大,恐怕不是一般刀具能切割的了。那么后期的微調也就幾乎沒有可能,也可能就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有增加了那個所謂的“能夠改變音色的弱音器”
個人總結
對于這支樂器的總體設計,我個人認為缺乏亮點。這位美國制琴師在聲學領域做過不少的研究,有很多的貢獻。去年年底還專門去張安老師那里看了他設計的那套靠敲擊來繪制震動圖譜以達到科學解釋改變音色的儀器。我很喜歡這套儀器的設計。我很期待能和他當面交流。
但是這只樂器如果說有什么革新的話,似乎都不在根上。而更像是一個有了N個不同檔位,卻沒有M檔的頂配傻瓜相機。稍有水平的人,在使用較專業相機的時候恐怕不會用人像模式,夜景模式,運動模式,微距模式。這些模式看似什么都能做,實際被嚴重限制,或者效果極其有限。照好相片還是要先會用M檔才行。
琴頸角度,琴馬,系弦板,這些基本都可以歸結到“裝配”這一個大類里面。所以,談不上什么革新。這些所有的改變加在一起,給我的沖擊力不如捷克制琴師的一個低音梁。
雖然這個設計的名字叫做“超輕”,但是似乎核心是“隨手可調”。有關輕量化的一些做法,都略顯一般化。楓木夾層指板,簡化的琴頭等。但是加上那些金屬結構,我有些懷疑樂器的最終重量。到是沒有標注標準的小提琴重量有多少克。
在這支樂器的介紹的開頭,設計者是這樣說的:
“超輕提琴之所以設計的比傳統樂器要輕,原因與F1方程式賽車比你的車輕一樣。性能。”
但是同一個理論我們反過來看:F1方程式的賽車,每一輛都擁有最頂尖的維護團隊,而不是讓賽車手自己去維護賽車。F1賽車的性能表現,一半來自賽車手,一半來自團隊。簡單的讓車手自己去調試這樣的頂級賽車是不現實且沒必要的,車手應該專注于駕駛。
設想:同樣的設計,降低成本成為萬元內的樂器,我想他的設計就能實打實的派上用場了。一支能讓琴童時刻保持舒適手感,還能玩一玩的樂器,還防沖擊的樂器,家長不用再去琴行維護,制琴師不用為了兒童琴而不好開價…..會不會太香?
喜樂:
做琴創新是為了聲音更突破嗎?如果不是這個想法,所有的外觀都是花拳繡腿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什么算創新。我基本同意這位的觀點。不是基于演奏音色或者改善演奏表現的創新,或者能誕生新的演奏技法的,都依舊是表面工作。
小提琴:
這把琴造型獨特,不知道音色如何。小提琴還是以音色優美為主,幾百年的制琴工藝與傳統,還是非常重要。
這支樂器的錄音據制作者說馬上會有。等有了我們一起感受一下。
時光倒流:
搞不懂這種變化是只有外觀的變化,還是有內在思想和工藝的創新。我覺得現在都在講創新,那這種創新是為了滿足了買賣雙方的心理需求?還是優化了使用者的體驗呢?
我一個外行人覺得,一樣東西如果不能突破天花板,因審美或者市場需求變化從而需要工藝造型來順應此變化都是一時的。從商業角度來說,這種變化能滿足市場、滿足買賣雙方需求就是好的。從所謂的藝術性來說,不能突破天花板的實驗性創新那就是五花八門,各花入各眼了。
創新更多的,是制作者在表達“自我”。“企圖”把“我”加入到樂器當中。每一位制琴師都在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總是和400年前的大師一樣的話,那真的是很無聊的事情。求變,總是需要一定的數量,才能量變到質變。
有不同,就有賣點。無論哪一行哪一業,不同于他人是宣傳的一個出發點。這樣做無可厚非。至于滿足誰,并不重要。滿足的是市場需求,市場并不全需要Stradivari,市場也需要大量廉價普及樂器。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