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覺得所有樂器的發(fā)明是和科學分不開的,小提琴也是一樣,有很多的科學思想被小提琴演奏運用的淋漓盡致。今天小編就簡單的給大家來聊一下,大家可以辯證的去看待這些觀點。
第一、整個小提琴練習就是一個巨大矛盾的集合。我十分佩服林耀基老師對小提琴三個矛盾的概括,YES!十分佩服!一是時間和空間的矛盾,二是動和靜的矛盾,三是用力和放松的矛盾。其具體內(nèi)容不作贅述,相信大家很了解。
第二、普遍聯(lián)系。我自己在練習中有所體會,比如音準,大家常常只注意到左手手指的按弦位置。是,這是很重要的,但大家的大小臂的前后運動、肘關節(jié)的舵式動作和手指的把位是有直接聯(lián)系的。換把中手臂運動不協(xié)調(diào)、舵式動作不到位將直接導致把位不準,進而影響音準。而大家往往只關心換把完成時手的位置,而不注意整個過程,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顯然是不足的。再比如,右手運弓,大家想發(fā)出十分飽滿的音色,不論分弓和連弓。大家往往要么注重壓力,忘了弓速,要么就是注意了弓速,忘了壓力。拉分弓,弓速較快時,壓力應較大些;而當大家拉連弓時,一弓拉很多音,弓速較慢,這時大家若還是用拉分弓的壓力顯然會出現(xiàn)噪音。還有,換弦時如何保持壓力,弓子和琴碼的距離都對音色來講都是關鍵。
第三、量變和質變。大家初學某項技術或表現(xiàn)某種風格時,出錯是難免的。不能指望每一次慢練(無論多慢)都能拉好,只有具備了一定量的積累,修煉到一個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得心應手了,這才是有了進步,有了質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真用心練琴是必要的,別想偷懶。
第四,實踐的意義。每一次練琴應當有目的性,有著思考,有著目標去練,不要一味的拉了多少遍就行。有了實踐,大家才和琴、拉琴之間建立了信息交流,不然拉成什么樣了,大家心里沒數(shù)。
科學對拉琴沒有具體技術上的支持,但是對大家的練習卻是很有用的,若能用科學思想來思考和把握大家拉琴時遇到的問題,會少走很多彎路的。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