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常見的小提琴弦就品牌和款式區分,少說有十幾種,例如德國Pirastro底下最有名的Evah Pirazzi,Obligato,Violino,Tonica;奧地利的Thomastik-Infeld有Dominant,Vision,Infeld,π,Spirocore;丹麥的Larsen和Jargar,還有美國的D’addario也各有四五款弦,不過到底這些琴弦有什么實際上的不同呢?
除了小提琴的E弦,是一條鋼絲(高碳鋼,鉻鋼,鍍金鍍鈦的鋼等)組成,其他的弦基本的構造就是中間的芯(core)和外層纏繞的皮(winding),早期我們說的“尼龍弦”和“鋼弦”其實指的是中間的芯是尼龍線還是鋼線,不過現在不見得這樣區分;
市面上常見的小提琴弦,芯的材質多半為合成纖維(聚醯胺,例如尼龍或聚酯纖維),因為音色的考量,已經比較少使用鋼絲芯的弦了,除非是用在流行音樂、電子音樂或電小提琴需要特殊的音色,不然就是比較廉價的(大陸)弦,有時候會在很便宜的琴上出現;中提琴弦的芯有合成纖維也有鋼絲的,大提琴的弦因為要承受較大的張力,所以中間的芯都是鋼絲(例如鉻鋼或碳鋼)。
外層纏繞的金屬才是讓弦有不同的特性的主因,最常見的有鋁(比方說dominant的A弦和Tonica的A弦外層都是纏鋁)、銀或鎳銀合金(Dominat和Tonica的DG弦)、鉻鎳鋼(不銹鋼)、鎳,另外還有鍍金或金的合金、鎢(密度跟黃金差不多,用來加重,例如Spirocore的s32,s33),這其實就是高中物理的應用啦,不論是大中小提琴,固定的參數當然是弦長,那么會影響音高(頻率)的條件就只剩下弦的質量和張力(弦繃緊的程度),高音的弦比較輕,直徑比較細,低音的弦已經很粗了還是不夠重就用密度比較高的金屬增加它的質量,所以制作弦的公司會在適當條件下,做出合適的粗細、適當張力值的弦,這對按弦時的手感非常重要,也能讓弦充分的震動;不同的金屬也有不同的延展性和硬度,這些不同的條件讓弦在震動的時候產生不同的波形,所以在同一把琴上會有不同的音色,就跟不同的弓拉同一把琴有不同的音色一樣,雖然說接觸弦的是弓毛,但弓桿的材質、重量、曲度、結構不同,還是主因。
弦的世界真的是很有意思,我們已經認為市面上已經有夠多的選擇了,但德國的Pirastro和奧地利的Thomastik-Infeld這兩家最大的弦制造公司到現在還是一直在推出新款的弦,而且不是這個領域的人士真的很難自己做弦,就算做得出來,聲音也沒辦法比,更何況他們的產量之大,真的是非常厲害。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