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祝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2、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建國后,著名音樂家黎國荃先生根據同名箏曲曾改編創作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呂思清、盛中國、俞麗拿都曾傾情演繹。1984年,著名電子琴演奏大師浦琪璋將其改編并用電子琴完美演奏,中央電視臺選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為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年不變的背景音樂,成為十三億人最熟悉和喜愛的音樂,它也許是全世界所有電視欄目中播放時間最長的背景音樂。
3、思鄉曲
《思鄉曲》是馬思聰(1912-1987)于1937年所寫《內蒙組曲》(又名《綏遠組曲》)中的第二首(《塞外舞曲》是另一首,但《思鄉曲》是他的代表作),主題音樂來自綏遠民歌《城墻上跑馬》。
《思鄉曲》作于72年前的1937年。當年,日寇的鐵蹄蹂躪了滿蒙華北大地,東三省的學生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流亡關內。馬思聰行腳北國之后折回廣州,從一首綏遠民歌中引發靈感,譜下了這首《思鄉曲》,撥動了多少為抗日救亡而奮戰的中華兒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傳下來,引發了一代代愛國愛鄉的炎黃子孫的共鳴,成為了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不朽的經典。
4、新疆之春
新疆之春,是中國小提琴獨奏曲。由馬耀先、李中漢作于1956年。樂思流暢,感情豪爽奔放,具有鮮明的維吾爾音樂風格。
樂曲奔放流暢,瀟灑自如,具有鮮明的維吾爾民族音樂風格,反映了解放后新疆人民歡欣、酣暢的生活情趣。也是大家較為熟悉的一首優秀作品。成的慢速尾奏,小提琴與鋼琴同奏一個強有力的和弦,干凈利落地結束全曲。
6、牧歌
《牧歌》的原型是呼倫貝爾盟的長調民歌《烏和日圖和騰》,這首長調被采風學者從赤峰一帶收集來,它從呼盟碾轉傳唱到赤峰,歌詞逐漸演變定型,就成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藍藍的天空飄著白云,白云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那么愛煞人”的《牧歌》了。《牧歌》歌詞形象純樸而富有詩意,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戀。
小提琴獨奏曲《牧歌》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它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沙漢昆先生于1953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時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音樂舒展優美,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完美體現了南北朝民間歌謠《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
7、金色的爐臺
小提琴獨奏曲《金色的爐臺》是七十年代小提琴獨奏曲《金色的爐臺》是七十年代由著名小提琴作曲家陳鋼根據歌曲《毛主席的光輝把金色的爐臺照亮》改編。這首歌曲取材于毛主席視察鋼廠時與鋼鐵工人親切交談的場景,當年由歌唱家施鴻鄂演唱,歌聲傳遍千家萬戶。
樂曲運用了民族民間音樂元素改編成的小提琴獨奏曲,感情真摯,樂思發展自然巧妙,結構布局合理勻稱。旋律更是優美而富有激情,樂曲中的民族風格營造了一種和諧勻稱的中國傳統式音樂美,表現了當年煉鋼工人與毛主席心心相印的深切情感,抒發了中國工人階級自力更生、建設社會主義的豪情壯志。
8、慶豐收
《慶豐收》為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張靖平作于1958年。樂曲以西北民歌的音調為主題,并吸收了嗩吶音樂和戲曲音樂的鑼鼓節奏。
樂曲由一個慢速寬廣、具有號召力的前奏開始,突然進入極快速、熱烈的主段,表現人們喜慶豐年的熱烈、歡快場面,其間夾雜著模仿百鳥歡鳴的情景。
9、夏夜
著名小提琴獨奏曲《夏夜》由作曲家楊善樂作于1952年。作者當時是上海音樂學院學生,從小熱愛湖南家鄉民歌小調和“地花鼓”音樂,因久別故里思鄉情切,通過描寫江南夏天幽美的水鄉夜色,抒發懷念故里之情。其中不僅以“地花鼓”音樂為素材,而且還將其伴奏樂器一大筒的奏法移植到小提琴上,突出了水鄉音樂的特色。
1953年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作品試奏音樂會上首演。后被編入《小提琴獨奏曲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53年)。1956年該曲在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演出后被各音樂院校選為小提琴教材,后又編入《小提琴曲選》第七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
因它婉轉動聽的旋律,以及富于變化的感情,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廣大中國音樂愛好者最耳熟能詳小提琴獨奏曲目作品之一。
10、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為劉天華于1927年農歷除夕夜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是劉天華音樂生涯中寫作時間最短的一首樂曲。后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表現了一種抒情、清新、明快、怡然自得的情緒。
樂曲的第一樂段情緒比較平穩,其中的某些旋律為第二樂段作了鋪墊。樂曲為第二樂段的情緒逐漸緊湊、昂揚起來,給人以興奮、愉快的感受。最后又顯得平靜、安祥。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