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源于廟街吉普賽民族,他們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但都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著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dāng)?shù)氖止P描寫了這一民族性格的幾個側(cè)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得到相當(dāng)完美的結(jié)合。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作者親自編配的。
《流浪者之歌》全曲共分4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以最強的力度響起扣人心弦的主題,緊接著的卻是精巧輕盈的裝飾,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速度徐緩,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郁,以技巧性極強的變奏和反復(fù)奏發(fā)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nèi)涵。在這部分,管弦樂并不太明顯,始終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題。隨著音樂的流動,一幅幅吉卜賽人的生活圖景浮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漫無邊際的曠野、一輛輛帳篷車、繚繞的煙塵、燃燒的篝火、烏鴉在鳴叫、女郎在抽泣。旋律形象動人,縈繞耳際,牽動著聽者的思緒。
第三部分只有14個小節(jié),堪稱世界上最著名的慢板主題之一,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diào)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簡直是刻骨銘心。這一旋律廣為人知,猶如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千古名句,成為千古絕唱。第四部分與第二、三部分和前邊的反差很大,對比強烈,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音符一如沖破堤岸的潮水,引領(lǐng)聽者走進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運用各種小提琴高難技巧演奏出來的洋溢生機的音符,顯露著吉卜賽人的狂歡:在夜色的天幕下,人們圍成圓圈,舉著火把,狂熱地、盡情地歌舞。此刻,悲痛、悲愁都已無影無蹤,反映出吉卜賽民族性格的另一方面——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dǎo),小提琴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qū)的滑奏無比歡愉。
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xiàn)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于高潮,最后像閃電般結(jié)束樂曲。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