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小提琴教學的關注點,在哪里?很多人認為,孩子們比較淘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不強,或是力氣小,動作不協調,好奇心重,發散思維。這些都是表象,且是與成年人做對比,所得出的結果。一些結論或許會影響到一些老師的思路,如對孩子們輕聲細語,語速放慢,課時縮短,動作減緩,增加交流。我恰恰相反,我對孩子們采用了高聲,語速快,詞匯簡單,課時長,動作強度大,交流少,重復指令。不能說是誰對誰錯,而是每位老師有各自的方式,當習慣了某種方式后,教學效能時便可充分發揮。比如風是動力,水是動力,火也是動力,擅長利用風的人,就專心用風,擅長用水的人,就研究用水。
有的老師輕聲細語,孩子很喜愛,沒有恐懼感;我用高聲快語,孩子很警覺,孩子們對高頻音和快語速,有天生的警惕感,會仔細去聽。有的老師課時較短,半小時到四十五分鐘,孩子們聽聽講、拉拉琴,不疲憊,能接受,對拉琴不抵觸,很快樂;我呢,課時長,一小時,或有的一年級孩子,能連續上課兩小時,學生的機能提高非???,能量代謝得到優化,身體素質和意志力增強,充滿自信。有的老師讓孩子們多做慢速的練習,由簡入繁,不急不躁,學生思路清晰,壓力小。我讓學生“慢學快練”,一旦理解了學習內容,馬上轉入速度訓練,盡量減少慢速練習,這對身體的發育有重要意義,我個人認為,慢練的弊端是極大的。
有的老師喜歡與孩子們交流,這是好的,能拉近師生距離,培養感情。我呢,最不喜歡交談,反而堅定地阻斷孩子們交流的欲望,只讓其服從我的命令。這不是冷漠,而是依據科學與經驗,制定的方法。孩子們在交流中,對交流行為的興趣,遠遠大于探討的內容,他們往往重視交談對象的反應,如表情,培養自我察言觀色的能力,卻忘了交流的目的,是“解決拉琴的錯誤”而不是“與老師談的盡興”,因此經常出現,“我跟你對話,回答得好好的,但是一拿起琴,錯誤絲毫沒改”,這是因為,孩子們的關注點不在對話內容,而在對話行為(小提琴課變人際交往課?)。
不同的老師,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區別很大。我從來是,對零基礎的孩子,直接教四十九個一把的指位,這與許多教材背道而馳。要求他們強背,結果呢,沒問題,一到兩周便搞定了。缺點是什么?苦唄。優點是什么?他們再學新曲時,簡單易上手。接下來學什么?得問孩子家長,根據需求與生活環境,來定不同的教材。倘若孩子一天忙,擠出半小時拉琴,可以直接學考級教材,拉到七八級,不加課就“畢業”,自己保持練琴,水平不高但也不差。如果每天能練兩小時以上,可以用傳統教材,打打底子。又不練琴,又想要好底子,那可為難了,如果誰有這種本事,請教教我。
因此,同一個老師,也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制定學習方案。假設采用相同的方案,讓學生做完全相同的學習與練習,得到的結果會一樣嗎?當然不會。這是科學,同一個食物,給兩個人吃,味覺上是有差別的,或許差別不大,或許很大,不完全相同,甚至是相反的。人的“挑食”很正常,有人吃到雞蛋就想“吐”,我能理解,盡管我喜歡雞蛋。所以相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不一定奏效。那我在教學中,究竟要怎樣做呢?我真的有“妙招靈方”嗎?
有,我的“妙招靈方”是積累經驗,讓這個孩子的毛?。ㄗ⒁?,毛病不是錯誤),盡量不在那個孩子身上出現。我所謂的“好教學法”,就是大量規避拉琴的“毛病”。讓孩子盡可能地不產生其他人的“毛病”,就OK了。但我這樣,充其量算個啟蒙老師,沖大考大賽還不夠。
比我厲害的老師很多啊。就我見識過的他們教的學生,“牛孩”太多。為什么那些老師厲害?一方面是經驗。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看不出一個老師的經驗,因為它并不與年齡相符。經驗不光來自自身的閱歷,也包括前輩的。一個青年小提琴老師,自己摸索教課十年,與另一個老師,跟隨文格洛夫學習教課兩年,你覺得誰的進步大?我認為是后者,后者獲得的經驗,是自己的一年加上文格洛夫的三十六年(10歲的文格洛夫對演奏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再除以個某數,總之結果會大于二。
很多音樂學院畢業的青年老師,懂得多,水平也夠。令人惋惜的是,另一部分,完全無法疊加的,是人的“品格”。無論是師承宗師,還是自學成才,品格永遠是獨立的,耐心、愛心、善心、良心,在人的生命中,很難改變。但這也不是非黑即白,假設,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耐心定為六分,她有點耐心,但時間不能太長;把她的愛心定為七分,她愛孩子,對孩子有感情;善心定為八分,她珍重孩子的付出,不希望孩子失望,難過;把良心定為六分,她重視收入,也肯付出,不偷懶,擔責任。這樣的小提琴老師,我認為是合格的。
經驗比我多,品格又高的老師,就是比厲害的老師,這是最直觀的判斷法。絕沒有哪個老師,玩玩笑笑地去教課,還能教出好學生。老師可以笑,可以跟學生打趣,但心里應當是認真的,嚴肅的,嚴格的。
家長怎樣為孩子找老師,我從不說“挑”老師,因為誰都沒有資本去“挑”。連我都沒有資本去挑,但凡有哪個老師,肯給我講點學術的東西,我都美得不得了,巴不得有牛人來教教我。家長為孩子找老師,不難,多談多了解。就好比有一把琴,你拿來給我看,問我好不好,我怎樣回答?我會先問,這是哪里的木料?多少年的?誰做的?在什么情況下做的?問清楚了,再拉一拉,心里才大約有數。你如果不知道這是什么木頭,那我也不知道,因為能冒充歐料的多了,信息不夠,就無法下結論。如何判斷一位老師是好老師,理論上,應當了解她的身世,不能光瞅著臉蛋漂亮,就認定是好老師。會音樂的女孩大多漂亮極了,實際上也無法探究她人的身世。最好的辦法,我指的是,對你的孩子的成長的最好辦法,是善待孩子的老師。你對老師好,孩子也對老師好,假如老師不對孩子用心,你可以再換,但不會降低孩子的品格。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個人的想法。
我覺得,如果有人試圖欺騙你,你肯定會堅守自己的正直,不會淪為與騙子的同類。因為欺騙,是某些弱者求生的手段,他們除了騙,真的沒有其他活路。能理解到這點,也是為何,有人受到過傷害,卻依然善良的原因。一個不需要說假話的人,必然是強大的。與孩子一同善待老師,正說明了你的強大。沒必要深究老師的好與壞,憑直覺就行了。
我寫了這樣多字,卻沒寫到我真正想討論的點上。我真正想探討的,是孩子們演奏實力的真偽。這個論題十分矛盾,舉個例子,一把琴,聲音好聽,就是好琴嗎?是,但也不是。為什么不是?一對結婚的人離婚了,他們是真愛過,還是一直假愛?所以,一個孩子拉琴不錯,她是真的不錯,還是被修飾得不錯呢?這個論題,以后應當仔細分析。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