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里·列克萊爾(Jean Marie Leclair,1697年~1764年)巴洛克時期法國小提琴家、作曲家。他一貫遵循本國民族傳統的發展方向去努力,同時又吸收意大利小提琴學派早就運用的一些表現手段以彌補本國演奏藝術之不足,實際上他創作也好,表演也好,都把當時一些極其不同的流派融鑄成為一個互有呼應的整體。他在世時所享聲譽之隆實屬罕見,頌揚贊美之詞終生不絕于耳。
公認列克萊爾是運用奏鳴曲式得心應手無人能及的大師,法國學派小提琴協奏曲的創始人。他成功地借鑒了歐洲的所有民族風格。用筆寫下的音符幾乎毫無例外全是小提琴作品——四十八首附有低音的小提琴奏鳴曲,若干首奏鳴曲式的三重奏,十二首協奏曲以及一些不附低音的提琴兩重奏鳴曲等等。許多套曲,奏鳴曲和協奏曲與他的歌劇一起幸存,而一些聲樂作品、芭蕾舞曲和其他舞臺音樂則丟失了。
本次音樂會將上演的是第一組兩小提琴奏鳴曲中的第五首,這是該組中唯一用小調演奏的作品。開頭的動作很好地展示了列克萊爾的創造力,即在使兩個小提琴均等地發出聲音的同時,穩定地改變其組合方式。此樂章采用二進制形式,在第一部分的結尾進行了從E小調到G大調的音色之旅,然后在第二部分中通過B小調從G大調回到E小調。有一些時刻幾乎是準確的典范(例如,在兩個部分的每個部分的開頭),快速出現的對話動機以及擴展的交流,其中兩個小提琴互換了角色(例如,在兩個部分的末尾)。
第二樂章Gavotte(加沃特舞曲)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這里,第一把小提琴以其自然優美的旋律起了帶頭作用。第二把小提琴以低音提琴的形式發出反正的聲音,幾乎始終保持穩定的八音。
第三樂章模仿了音調和形式結構中的第一樂章,但此為Presto(急板)。在兩個樂器中通常同時出現的16個音符中快速通過會產生出色的演奏能量,該能量會在第二部分結束時逐漸重返E小調。
匈牙利作曲家貝拉·巴托克(Bela Bartok)于1881年出生在現在屬于羅馬尼亞的一個地區,身為一所農業學院校長的父親也是一位熱心的業余音樂家,而他早期的鋼琴課則是由母親傳授。1889年,他父親去世后母親帶著他在波茲索尼(現在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安了家,而后來又前往布達佩斯。在這里,他的鋼琴演奏贏得極大聲譽,1907年26歲時他獲得音樂學院教職。與此同時,他和同胞佐爾坦?柯達依對匈牙利和周邊國家的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很多音樂都吸收了民間音樂的元素。
巴托克的創作根植于他廣泛采集的民間音樂土壤之中,《舞蹈組曲》、《管弦樂組曲》都是其中的范例,他為數眾多的鋼琴作品也不例外,這些作品在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長河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著名的《羅馬尼亞民間舞曲》創作于1915年,后來又改編為弦樂隊版本。他在其中精心挑選了六段民間音樂旋律,試圖將古典形式和他早期“想象中的民族音樂”結合在一起。這六段音樂抒情中帶有渴望,結構安排得十分緊湊,初聽之下就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全曲每一首都自有標題,分別為《手杖舞》、《布勞爾舞曲》、《蹬腳舞曲》、《布舒姆舞曲》、《羅馬尼亞的波爾卡舞曲》和《碎步舞曲》。作品寫于1915年,由于那時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尚屬匈牙利,曾原名為《匈牙利的羅馬尼亞舞曲》,一戰后該地區劃歸羅馬尼亞,至此才改成現在的標題。這部作品充滿了濃郁的羅馬尼亞民間音樂特色,還和吉普賽、斯拉夫音樂特點相融合,通過旋律、節奏、調式以及和聲的獨特運用充分體現了作曲家的高深造詣。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