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離開千篇一律的小提琴之鄉克萊蒙那(Cremona),南下很短的距離,來到另外一座城市 曼托瓦(Mantova).如果你還不知道瓜奈利家族的組成,請先閱讀這一篇文章,有助于你了解家族的人員構成和特點特色。今天的主角是一位在Cremona“混不下去”,決定單槍匹馬的單干一番事業的 Pietro Guarneri,彼得.瓜奈利,通常我們把他叫做“曼托瓦的瓜奈利”,用于區分與他同名的侄子“威尼斯的瓜奈利”,二者都叫Pietro.
通過今天的文章,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歷史是簡單明了的。我們與其去看拍賣行“花姿招展”的宣傳材料,不如看一看這些簡單的歷史記錄文件。這里講給你還原一個最本真的世界,制琴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當做“神”來對待。我們要像他們學習,就必須把他們請下神壇。
今天文章的原作者是Philip Kass,他根據曼托瓦市政廳現存的法律文件,為我們還原了真是的彼得瓜奈利的在曼托瓦的日子。讓我們根據這些“乏味而冷酷”的法律記錄文件,來到17世紀的曼托瓦,看看這位夾縫中求生存的彼得如何在他鄉讓制琴藝術發根。
同樣的,紅色框線內為我自己添加的自語,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更有趣的了解知識。一個點,永遠是點。20個點,就能組成一個方向符號;100個點,就能組成一幅畫面。歷史就是這樣,每一個點,都是幾千字的翻譯與閱讀。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繼續研究關于曼托瓦制琴師,Philip Kass通過來自于城市公證處的記錄,揭示了Pietro Guarneri如何把真正的制琴藝術帶到了這座城邦。
在1682年的四月一日,一位寡婦和她的女兒在公證員Girolamo Susta in Mantua的見證下完成了一筆與一位城市的新移民的大交易。這位新來的移民正打算在這個城市里面大展身手,他準備用自己的職業在城市里占據一席之地,大展宏圖。能夠在這里養活自己的家庭,發展自己的事業。而他的這一個決定將為這個城市的制琴藝術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和沖擊。
這筆交易是很有意思的,并且相當的特殊:是關于琴弦的制作和銷售的。在曼托瓦這項生意從1666年開始一直是公爵家族壟斷的產業。在1666年的四月24日我們可以看到在公爵的檔案中有此紀錄。這項特權第一次是交給了Jewish Coramano兄弟,他們祖籍是Modena,加入了曼托瓦最大的猶太人協會。這個教區里面的居民數量很多,而這張生意委任書并沒有明確的到期時間,所以我們并不確定Coramano兄弟究竟從事這項生意多久。
第一份有明確日期的法律文件是在1672年的五月三十日。把這項“樂器琴弦生產專賣權”轉交給了舞蹈老師Claudio Cranchi.盡管他在不就就去世了,而他的這個“專賣權”被他的妻子和女兒所繼承。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道的那位寡婦:Catterina Olivieri,和她的女兒 Maria Felicita。而那位有意愿購買這項專賣權的人,正是來自Cremona的彼得 瓜奈利 Pietro Guarneri(1655-1720)
彼得.瓜奈利在1679年的復活節到1680年之間離開了父親,離開了克萊蒙那。在1680年他已經在曼托瓦的S.Lorenzo in S.Andrea教區安頓下來。在這段時間這個教區的地理位置處于城市的商業中心,這個教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擁有全市最大的教堂S.Andea。彼得.瓜奈利的第一個在曼托瓦出生的孩子正是在這個教堂于1680年七月進行的洗禮儀式。
當然我們知道彼得是一位制琴師,但是制琴,并不是他唯一的技能。我們并不確定他靠哪種本領使得他能在曼托瓦安定下來,甚至我們不知道他為什么選擇了曼托瓦這個城市。但是我們有大量的證據證明彼得.瓜奈利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并且對于維奧爾琴演奏也是頗有研究。Ferdiando Carlo公爵是當時Gonzaga 家族的首領,城市的統治者。他們對于藝術和音樂投入了巨額的資金(他同時對于當地的妓女也有著同樣的熱愛,著名的歌劇Rigoletto“弄臣”正是基于這位公爵而寫的。) 我們可以猜想或許是這位公爵雇傭了彼得,或者公爵的老婆 Anna Isabella雇傭了他。這個是有準確的法律文件記錄的,是在1685年的五月七日。
瓜奈利與寡婦Catterina的協議是十分復雜的,這在公證人的補充筆記里面有所體現。因為這項“特賣權”是寡婦的丈夫所擁有的,那么寡婦和女兒只能繼承這個特賣權,但是無法出售。所以她們把它出租給了一個叫Alfonso Saca的掃煙囪的人。所以對于彼得的合同是有明確說明的,那就是在這位掃煙囪的人只要依舊在曼托瓦工作,專賣權依舊是他的,只有當他去世以后,這項專賣權才能為彼得.瓜奈利所使用。就是這樣,這份法律文件真的等待了很長時間,Saca直到1690年才去世,而到了1692年二月二十九號,彼得才真正的擁有了特賣權,而他已經整整等待了10年。
而彼得為這項特賣權付出了巨大的數字:29個scudi(意大利中世紀貨幣),分兩次支付,不退款。也就是說,如果彼得離開曼托瓦,那么他的這項特賣權就失效,并且得不到一分錢的退款。所以他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新的城市,基本就是靠三個技能:出售琴弦,演出,制作小提琴。
而彼得.瓜奈利希望能“一輩子”生活在曼托瓦的的愿望并不是那么好實現的。曼托瓦這座城市有一條流速緩慢的河流,整個城市被一大片沼澤地包圍。所以經常會發生瘟疫,肺炎,或者其他的多種肺部疾病。所以城市里的工作者大多不會長時間留在這個城市。而之后的下一屆公爵又是出了名的吝嗇鬼。所以很多他的皇室員工后來都是偷偷的從城市中逃跑了,為了換一個更健康的環境,和期待更高的收入。之后一段時間,Gonzaga家族不得不靠沒收他們的“護照”來控制他們,避免他們的員工私自逃出城市。
一條1690年五月關鍵的法律文件有這樣的記載,他不但記錄了彼得的薪水是每個月四個doppie(一種意大利金幣),更記錄了他被授予了一種自由來往其他城市的曼托瓦“護照”。這證明了彼得當時已經是法律所認可的曼托瓦居民了。正是有了這個文件,使得他能夠在后來短暫又回到了他的家庭,他的出生地克萊蒙那。而在1694年也是因為有個文件的保證,他去到了另一個城市Guastalla,迎娶了第二任妻子,并且商議了兩件大事,她妻子的嫁妝,和準備購買另外一棟房屋。在這份文件里面顯示,當時的彼得.瓜奈利的雇主并不是 Gonzaga的公爵,而是公爵夫人Anna Isabella,而這個公爵夫人又正是這座城市 Guastalla的公爵的女兒。
其他的比較有意思的法律文件里,還有這樣一條記錄比較有用。就是實際上彼得已經居住在曼托瓦的很中心的商業大街上,在一條叫做Cicogna的街道上,現在被稱為Montenegro.這條路開始于S.Andrea大教堂。瓜奈利的房屋離大教堂非常的近,而在1694年他在這條路上的另一個地方又買了一個更大的房屋,帶有私家庭院,而之后這筆財產在他死后依舊被后代繼承了好幾十年。
雖然彼得有了琴弦的特賣權,但是很顯然他依舊需要其他的收入來支持生活;而他依舊是公爵所指定的樂器演奏家,這給他帶來了穩定的收入,而當然,我們也在之后的年代中發現了他制作于新家里面的樂器,這其中不但有小提琴,還有部分維奧爾琴。這部分樂器的上面有著鳶尾花的裝飾,這似乎暗示著,彼得正在制作一套類似于Andrea Amati為法皇九世所制作的那一套皇家定制樂器,盡管可能規模小一些。我們今天依舊不知道這套樂器究竟是什么樣的規模,完成了多少支。
而關于鳶尾花裝飾的來源,有可能是因為Gonzaga家族實際上是起源于法國的Nevers家族。當彼得到達曼托瓦的時候,當時的公爵的興趣完全在音樂和女人身上,對于軍隊的管理是完全不感興趣。正是如此,在之后與表親(由西班牙皇室支持)的位于波河的戰斗中,他自己跑到了威尼斯,而把城市和領地留給了他的更有能力的老婆來管理。
Ferdinando Carlo最終在1701年被奧地利的軍隊抓獲,在西班牙皇位繼承戰爭中。而他的老婆死于1703年,自己則死于1708年,而公爵爵位則被奧地利國王繼承。這對于彼得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城市原來的公爵和公爵夫人都不在了,所以他無法再為他們演奏樂器并領取工資;而他的琴弦特賣權也不會再被奧地利統治者所承認。所以三個為他提供經濟收入的“支柱”,突然倒塌了兩根。我們可以看到在1690年代,彼得制作的樂器是極其稀缺的,非常可能就是因為他的經濟收入很差,無法獲得制琴所需要的資源。
到了1708年,彼得已經53歲了,之后他又工作了八年時間(我們已知的最后的由他制作的樂器是1716年),在Gonzaga家族離開了曼托瓦之后他似乎過的還算舒適。他一生一共由24個孩子,但是活到成年的卻只有四個。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Catterina在結婚的時候,彼得為她準備的嫁妝是250個Scudi,并且她自己還擁有價值150Scudi的私人財產。并且還表明,當她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她母親當時的嫁妝也會分一部分給她。這已經預示了,瓜奈利夫婦的健康狀態已經很不好了。彼得.瓜奈利死于1720年四月26日。
最后,我們再來注意一下這些帶著鳶尾花標志的瓜奈利樂器。這些樂器之后在曼托瓦保存了很長的時間,并且被后來的知名的曼托瓦制琴師Antonio Zanotti 和 Camillo de Camilli當做“原型模具”來使用,也許還有其他的制琴師也學習過。我們必須要注意到,Zanotti是1724年才有正式記載出現在曼托瓦的,也就是瓜奈利死后四年之后,而Camilli則是在1732年才出現在曼托瓦。我們找到的瓜奈利樂器可能是由教廷的樂隊所使用的,才得以保存下來。這兩位后來的制琴師,都更加偏向于使用瓜奈利制作于1680年左右的哪一種更輕巧的風格的樂器,而不是之后幾十年那種強壯的琴型。我們可以在Tommaso Balestrieri晚年的風格上見到那種寬闊,帶有強烈個人標簽的風格。但是到了1770年,Balestrieri開始了一種新的風格,融合了Strad和Guarneri兩種風格,而之后正式這種風格傳到了19世紀的制琴師,Stefano Scarampella。
那么在今天文章里面,我們還原了瓜奈利家族中,最不討好的一個兒子,如何獨自一人來到他鄉,最后成功走向人生巔峰成為土豪并引領一個城市的制琴風格。時至今日,曼托瓦依舊有著相當數量的制琴師。只可惜功力已經不能算一流水準了。
最后有時間可以再了解一下他更命苦的兄弟,約瑟夫。在這三篇文章里面你可以更清楚的看清瓜奈利家族的走向。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