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提琴老師,怎樣安排學生的教學是一大困難。由于當前出版的各種小提琴教材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常令許多老師無所適從。有的老師自己本身雖然是不錯的演奏者,但在教學上卻不能得心應手,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對教材安排研究不深之故。本人目睹此種狀況良久,此文就是想與廣大的小提琴老師、學生以及愛好者們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體會,以求拋磚引玉,共同促進孩子小提琴教學事業的發展。
一.入門教材
現在大部分老師常用的人門教材,一是傳統的《霍曼小提琴基本教程》,二是《初學小提琴100天》(上海音樂學院張世祥教授編著),以及《鈴木小提琴教材》前半部分等等。采用《霍曼》入門,國內外歷史都已悠久,它的優點是易懂易記,從E弦開始練習逐步到A弦,再到D弦,最后到C弦,然后結合起來。這個特點很容易被普通學琴者所接受,尤其是5至7歲的兒童,常會被教材中優美的小曲所吸引增強練琴的興趣。但它的缺點也正在此處,由于教材注意音樂性的發展與節奏的鞏固。對純技術方面要求就低了一些,待轉人深一層的學習后,許多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初學小提琴100天》是一本比較科學、系統的教材,它從A弦、D弦開始起步,比較符合人的生理特點,而且很早就轉人音階、琶音、雙音、弓法、練習曲與樂曲六個方面的同步綜合練習,從人門階段就為往深層次發展作好了充分準備,同時也加快了傳統的練完《霍曼))二冊或三冊后才分系統訓練的練琴進度。但從《初學小提琴100天》人門,個人覺得并非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的,一般的學習者會因技術要求嚴格而產生練琴枯燥乏味的感覺。至于《鈴木》,曲調優美動聽,作為補充教材提高學生興趣尚可,作為主教材則顯單薄。
所以在人門階段,我主張一般的學生從《霍曼》起步,拉完一冊后即可轉人系統訓練;而才能突出又肯練琴的孩子則可以用《初學小提琴100天》作為人門教材,那樣從學琴起就會對小提琴訓練樹立起全面的概念。
二.音階與琶音練習
音階與琶音可以說是小琴訓練中最重要的教學之。小提琴大師海菲茲說:“如果只有一小時練琴時間我會用分鐘練音階”,由此可見音階練習在小提琴訓練中的重要性。傳統的訓練方法在《霍曼》后,多半是采用《赫里美利音階練習》與《開塞》或《沃爾法特》練習曲進行同步訓練?!逗绽锩览返墓τ门c優點本文不作詳述,但從當今音樂的發展來看,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它一開始就缺少減七和弦、屬七和弦分解琶音的訓練。減七、屬七分解琶音對于西歐古典小提琴音樂來說是隨處可見的,可比喻為西歐人的典型、特色音樂語言,中國民族音樂不具備這種音樂語言要素,這就更需要學生們進行耳朵與手上的嚴格訓練。
第二,它缺少三度分奏、四度分奏及半音階的練習內容,而三度分奏等恰好是小提琴雙音訓練的手指基礎按位練習。
第三,缺少各度數的雙音練習,如練完《赫里美利》后再練習另外的雙音教材,必造成雙音訓練的滯后而影響今后的技藝發展。
所以在近年的教學中,采用的是張世祥教授注釋的《格里戈良》音階練習。這是一本十分好的、行之有效的音階教材,它彌補了上述《赫里美利》諸多不足。從第一把位起就為學生樹立了全方位的各種琶音、雙音概念,以及系統性地歸納了換把的類型。
三.手指練習
學生的左手指按弦軟弱無力、無彈性,肯定會使拉出的聲音粘乎乎而無顆粒感,很大的原因在于學生錯誤地理解了左手指按弦的基本原理。那么采用《舍夫契克》、《什拉底克》等專門的小提琴左手練習,無疑是一劑解決問題的良藥。既然把《舍夫契克》比喻為良藥,那就存在一個用藥量多少以及什么時候用藥的問題。用藥量過多,可能會起副作用,那就是學生拉出的聲音會滑人技術有余而音樂不足的泥坑;而用藥量過少或不到位,則會感到左手指靈敏度的不足或是某個手指得不到相同、等量的訓練。
而什么時候開始練《舍夫契克》,練多長時間,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我個人教學的經驗是學生必須盡早開始這一教學,但訓練量卻不宜過大。一般來說,練完人門教學后,即可與音階、練習曲等同步進行安排:練習的順序可擺在音階前,每次練5分鐘左右即可,但要持之以恒。因為單純的手指練習比較枯燥乏味,許多琴童都不喜歡,而寧肯將時間大量消耗在練習曲和樂曲上,這對以后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孩子的手指肌肉正處在發育期,練出的技巧容易長在手上過了這個最佳技巧訓練期,到以后再認識到左手技巧的重要性,很可能就已無濟于事或事倍功半。當然,訓練《舍夫契克》不能像練音階一樣按部就班,而是應進行針對性訓練,如三、四指偏弱,就該多練;雙數把位音位不熟悉,就得加強等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練習《舍夫契克》,必須嚴格注意左手手型的固定與準確,切忌為練而練走過場。同時必須嚴格遵循準、勻、快的原則,不能盲目提高速度。對于較高程度的琴童來說,雙音的手指訓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四.練習曲
練習曲,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解決學生某種特殊技術而創作的針對性訓練曲。有的雖具有相當的音樂性,然而更重要的當然還是在技術性方面的要求。傳統的練習曲教程多是遵循《沃爾法特》、《開塞》、《馬扎斯》、《小頓特》、《克萊策爾》、《費奧里羅》、《羅德》、《大頓特》這一久經驗證的道路而展開的,這在世界小提琴發展史上已成定論,在這里無需加以討論。
針對孩子琴童人門后,以選擇什么練習曲作為主課為最佳方案。在這里,我覺得有義務、有責任向眾多的小提琴老師們推薦福圖納托夫編選的《小提琴初級練習曲精選》(上、下冊)。我之所以鄭重推薦這套練習曲,因為它是以現代小提琴教學原則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步驟,對各種相近程度的練習曲教材進行篩選后所選出來的優秀練習曲并重新進行了系統而細致的安排,從而使學生們更迅速更牢固地掌握小提琴的基本演奏技巧。
《小提琴初級練習曲精選》集中了傳統教材《沃爾法特》和《開塞》的精華部分,吸收了《科瑪洛夫斯基》、《貝里奧》、《約阿希姆》等教材的長處,從淺到較深.,十分適合少年兒童的訓練??梢赃@樣說,如能用二、三年的時間把這套練習曲練好,就一定能為進一步學習《馬扎斯》、《克萊策爾》等練習曲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使用和研究了這套教材后,個人覺得《小提琴初級練習曲精選》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改進,其功效是傳統的練習曲所不能達到的。首先,它在進程的安排上十分適合孩子琴童,進程看似緩慢實則快速。如在第一把位上安排的教學較多,很容易讓一些老師產生老牛拉車的感覺,會覺得它的進度不如傳統教材來得快。其實不然,第一把位是相當重要的根基,對于孩子琴童來說,多花一些時間學習,肯定能在后面把時間奪回來。
其次,《小提琴初級練習曲精選》的教學中關注了小提琴演奏橫向技術的發展。在傳統教材中多注意左手的縱向技術,以一、三、五把位為主,或以二、四、六把位為主,而往往忽視了橫向技術的訓練,這對以后演奏許多新的作品往往是不利的。而所謂橫向技術的概念,則是在原把位上從G弦到E弦的各種左手指越弦動作訓練,這要求左手肘要做出相應的舵式動作以求配合,這是許多學生都容易忽視的。《小提琴初級練習曲精選》的下冊就為橫向技術的發展準備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練習曲,如1一8課(二把位天9一14課(三把位天52一53課(四把位):54一56課及68課(五把位)等。
第三,《小提琴初級練習曲精選》上冊的15首簡易雙音練習曲無疑填補了初級教材在這方面的空白。雙音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訓練琴童的敏銳聽覺,左手指的獨立性和運弓平面的控制均十分重要,在學習第一把位練習曲時就同時學習雙音練習曲,這在以后的練習過程中,將會更好地樹立琴童演奏的自信心,并會大大減少在練習較深練習曲時的畏難情緒。
五.樂曲
小提琴是件相當優美的歌唱性樂器,而任何技術最終只是手段,音樂才是本質。當前孩子器樂考級的發展帶來了學琴的熱潮,但同時也使一些老師和學生產生了某種浮躁心態,我見過一些學生,他們往往只練需要考試的曲目,也許考試的樂曲演奏得還算可以,然而學生真正掌握某一級的演奏能力在實質上卻是大打折扣的。我想告誡他們的是,小提琴音樂浩如煙海,雖然我們不可能全部去學習,但更不能以一曲而替代某階段的練習。
試問,我們在校的學生,每個學期的學習只是反復做期終考試的試卷行不行?答案是“當然不行”。所以,談到樂曲的教學安排至少涉及到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經典的協奏曲、奏鳴曲等;二是相對應的一些小提琴小品;三是中國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對于后兩方面內容,我想可能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說明,本文只能就第一個問題談一談教學的體會。協奏曲、奏鳴曲結構復雜,音樂內涵豐富,演奏技術要求比較全面,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專業演奏家,在孩子時代就應多學多練,尤其是初級階段,更需加強了解和練習各種協奏曲、小協奏曲,以求得扎實而全面的演奏能力。
這方面的配套訓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把位內演奏的作品,可安排《里亭格?b小調協奏曲》、((科瑪洛夫斯基?D大調協奏曲》、《費迪南?庫席勤作品11號》、《楊希諾夫?小協奏曲》、((巴克拉諾娃:小奏鳴曲》、《巴克拉諾娃?小協奏曲》、《里亭格?G大調協奏曲》、((賽茨?第五學生協奏曲》、《賽茨?第二學生協奏曲》等一些作品。第二階段應該是在音階練習換把之后,應練習的作品主要有《維瓦爾弟?A小調協奏曲》、《維瓦爾弟?C大調協奏曲》、《丹克拉?主題與變奏》、《里亭格?D大調協奏曲》、((賽茨?第三、第四學生協奏曲》、《阿克萊?A小調協奏曲》、《賽茨?第一學生協奏曲》等。第三階段可說是相當重要的階段,承前啟后。這一階段要求學生把前面所學的技術正確應用,且應具備一定的音樂表現能力。
所以這一階段對藝術的要求相對要高一些,老師對樂曲的處理亦十分關鍵,曲目安排可將藝術性為主與技巧性為主的兩類曲子分類交叉進行練習。如練完《亨德爾?第四奏鳴曲》后安排《貝利奧?第九協奏曲》,再練《亨德爾?第六奏鳴曲》,然后接《羅德?第六協奏曲》等。這一階段曲目繁多,可視學生的練琴進度及練琴時間多少而定,但一些傳統曲目不能輕易跳過,像《巴赫?a小調協奏曲》、《羅德?第七協奏曲》、《巴赫?E大調協奏曲》、((維奧蒂?二十二協奏曲》等,應該有選擇地拉精拉好,這樣才能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
第四階段的曲目包括《莫扎特二、四、五協奏曲》、《海頓?C大調協奏曲》、《卡巴列夫斯基?青年協奏曲》、《維奧蒂?二十二協奏曲》等曲目,這個階段藝術性的要求已相當嚴格。為了做到技巧上無負擔,最好加練一些炫技性的小品,如《諾瓦切克?無窮動》、《克萊斯勒?前奏與快板》等,同時亦需著重注意練習樂曲風格,分段分配,句法處理等內容。曲目安排是一門嚴謹的學問,本人覺得盲目跨階段練習樂曲,那只能造成拔苗助長的結果。所以,只有練好這些曲子,才有可能具備學習《門德爾松?e小調協奏曲》、《維尼奧夫斯基?d小調協奏曲》等作品的實力。
小提琴演奏的教學方法是不斷發展的,孩子小提琴教學在西歐各國更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怎樣與國際接軌,怎樣進一步提高孩子小提琴教學的水平,值得真正熱愛小提琴藝術的老師們來一起研討,本人謹希望此文能帶給同行們一些信息與參考。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