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有專業和業余之分,但小提琴老師的教學方法不應該有專業和業余之分。無論琴童是專業學習音樂還是將音樂作為興趣愛好,都應該接受科學正規的基本功(音樂基礎)訓練。
學生的基本功水平是它演奏所有頂級作品的起點,因此基本功并不僅僅是基礎,更是為高級音樂作品提前構思的“頂層設計”。
學生像植物,老師如沃土。每個學生都像獨一無二的植物,他們需要慢慢成長。教育可以干預成長過程,但誰都不能預測結果。如果一位老師既能暢談音符之上抽象的音樂哲思,又能解決音符之下一個個具體的技術問題,還“行得正,坐得端”,這樣的教師可謂沃土。
老師的教學水平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基本功水平,因此在下面的內容中先聊聊小提琴的基本功,再說關于小提琴老師的話題。
從基本功說起
最近有家長求助琥珀君說:“孩子業余學小提琴,每天能練琴1-2個小時,曲子練了不少但是怎么拉都不好聽,有什么辦法提高?”
琥珀君把錄像轉給專業老師點評,結果發現琴童對于持琴、運弓、手型等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有問題,解決的辦法只能退回起點重新學習“基本功”。
近些年,琥珀四重奏的老師們在教學與比賽評審工作中見過“千奇百怪”的演奏,其中有些孩子是演奏的“苗子”,但由于基本功訓練不正確結果被耽誤了。
基本功有“肌肉記憶”,如果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有問題,改毛病所耽誤的時間至少是正常學習的三倍(以上),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糾正錯誤的肌肉記憶,這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更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成本。
基本功不好會造成學琴過程中有一個惡性循環:簡單動作沒搞清楚就拉曲子、簡單的曲子還沒拉好就拉難的曲子、1級的基本要求還沒做到就學3級的曲子,曲子越拉越難、琴越練越歪,最終碰上一首曲子怎么都拉不下來。所以說學琴的基本功歪了,啥都不會正。
這樣的案例多么?太多了。
演奏樂器是門手藝,像小提琴、鋼琴、大提琴等學科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世界通用的基礎訓練標準,這就是我們說的“基本功”?;竟虒W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試金石,這點在全世界任何一個教育體系中都是如此。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頂級音樂教育環境中,教師對于琴童的基本功訓練水平是極為出色的,這點已經獲得世界公認。但是由于中國不同地區的音樂教育發展極不均衡,頂級教師資源非常稀少,所以導致整體音樂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超乎想象的難
小提琴可謂古典音樂里的“完美樂器”,它在獨奏、協奏、室內樂、交響樂、歌劇中都是核心組成部分,因此小提琴演奏家能接觸到的作品量是其他樂器望塵莫及的。而且最神奇的是小提琴從400多年前到今天一直沒有變樣,由此可見小提琴的完美。
小提琴雖好,但也是最難學的樂器(之一)。小提琴不是隨便摸摸就能拉出旋律的樂器,它對于琴童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學錯可能就沒法再翻身了。所以學小提琴和教小提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 把琴放在脖子上就夠難
學習小提琴的第一步是持琴,也就是用脖子和肩膀夾住琴。小提琴的平均重量是500克,長時間的夾住小提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優秀的持琴姿勢意味著一系列細微角度的調整。
這種調整有多細?記得拍證件照時的經歷嗎:
攝影師:抬頭,多一點兒,多了多了,再回去點兒,再回來點兒,保持住,臉往左轉一點兒,再轉一點兒,多了再回去點兒,別動,現在左肩有點…被拍者已經僵硬。
實話實說,找到持琴這個姿勢的正確角度比拍證件照復雜太多。有經驗的老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身體情況找到適合的姿勢,因此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持琴方法是完全一樣的。
琥珀君曾經問寧老師如何把琴夾住,寧老師這樣形容:優秀的持琴感不是用肩膀和脖子“夾住琴”,而是像磁鐵一樣自然的“吸住琴”。神奇不?
· 運弓是個大學問
持琴不容易,把弓拉直更難。吃瓜群眾看見臺上的小提琴家拿著弓“上下拉”,專業人士看到的則是上百種運弓技巧。
琴童平時要掌握的基本運弓技巧包括:上弓、下弓、全弓、半弓、中弓、上半弓、下半弓、弓尖、弓根、分弓、跳弓、坡弓、頓弓、連頓弓、對稱弓法、不對稱弓法、換弓技巧、換弦技巧、輕、重、中、快、慢發音技巧等等數十種基礎運弓方法。每種弓法都需要專門練習才能掌握,當然這還只是基礎技巧。
不僅如此,在成熟的音樂作品中,比如奏鳴曲、協奏曲、室內樂、交響樂等形式,職業演奏者使用的樂譜都是“凈譜”,這意味著作曲家只考慮音樂怎么寫,具體怎么拉出來全看演奏者的智慧。演奏者要把這些弓法以最合理的組合方式運用到音樂里,每種弓法都對應不同的音樂語氣,這些語氣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
如果琴童對于基礎運弓技巧沒有足夠的認識,隨隨便便用弓,那么他的演奏肯定會出問題:簡單的作品能拉下來,但是聽起來覺得特別奇怪。難的作品則很難完成。
·左手是個“操作系統”
小提琴不像鋼琴有鍵盤,也不像吉他有標記,小提琴的音準全憑演奏者的手感。不僅如此,小提琴四條弦中每個音之間的距離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人拉了一首“野蜂飛舞”時,實際上他的手像精密的機器一樣準確的落在正確的位置,誤差以十分之一毫米計算。
所以,怎么建立這種“手感”?
答:培養把位概念,建立左手“操作系統”。
如果用鍵盤寬窄來表現小提琴每個音的距離將是這個樣子。
“把位概念”首先是一種距離感,很多琴童在學習初期用“把位貼紙”輔助建立距離感。
在建立了初期的“把位概念”后,左手就要升級成為一套“操作系統”。在這里有至少幾十種把位排列,每個把位都伴隨著四個手指的交替,每一次把位交替都必須是最合理的,手指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張弛有度。一場音樂會的作品伴隨著成千上萬次的把位規則與指法的規劃,這些內容如同一個個程序,演奏者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讓他們看見樂譜就能“自動運轉“。
在左手的“操作系統”包含著很多奧秘,它涉及到無數種把位規劃方法和手指運動細節,不同的作品對于把位規劃的思考方式也很不一樣。要想理解其中的奧秘不僅需要演奏大量的作品,更需要老師細致的指導。有經驗的老師也許僅用幾句話就能讓演奏者的多余動作大幅減少,從而提高“系統”的流暢性。當然這一方面基于演奏者本身優秀的肢體協調性,另一方面則來自老師的智慧與知識儲備。
當一場音樂會進入尾聲時,舞臺上的演奏者經歷了上、下半場長達90分鐘的高強度演奏,這對于每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室內樂音樂家以及樂隊成員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此時任何一個多余的動作都會讓整個音樂崩塌。(作品:舒伯特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死神與少女”結尾處,琥珀四重奏音樂會現場實況)
當琴童學習每一個音樂要素時,優秀的老師思考的不僅是學生學會了這個點,而是這個點能與其他點連成線,從而最終通向成熟的大作品。
學生的基本功水平是它演奏所有頂級作品的起點,在好的教育中老師不是解決某個問題,而是解決這個問題與它的延長線。因此基本功并不僅僅是基礎,更是為頂級音樂階段超前構思的“頂層設計”。
基本功很復雜,怎么說也說不完,讓我們先停在這里。下面說說關于新生代小提琴(器樂)老師的話題。
學琴是極為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每個學生不一樣,每個老師也不一樣。因此學琴成果是學生和老師匹配的產物。
楊一晨老師曾這樣比喻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學生像植物,老師如沃土。
每個學生都像一顆獨一無二的植物需要慢慢成長。成長過程教育可以干預,但誰都不能預測結果。有些學生在小學時開花,長大后反倒不開花了。有些則正好相反,小時候成績平平,越大越出色。
雖然沒有人能夠預測結果,但是學生的適應力越強,他的發展相比周圍的人就會越好,哪怕在一片相對貧瘠的土壤里也能生根發芽。
相對而言老師要做的是盡可能讓自己成為沃土,能夠包容各種不同性格的學生,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當然,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欲望,老師再好也不行。
在職業音樂家的世界里“所有技術都為音樂服務”,這時演奏者更多關注的是音樂構思、作品還原、合作意識、個性解讀等內容,但是我們時刻不能忘記這一切思想都基于切實的演奏,演奏根源則來自扎實的基本功。
雖然我們在紀錄片和專訪中看到演奏大師談及音樂時,更多談論的是宇宙、人性、世界、歷史等音樂思想。但當他們回到琴房給學生上課時總是不斷強調一個個細致入微的技術點,如何用弓、如何發音、如何換把、如何柔弦、如何讀譜等等。
既能暢談音符之上抽象的音樂哲思,又能解決音符之下具體的演奏問題,還能“行得正,坐得端”,這樣的教師肯定可以從容的應對每個時代。
如何精進?中央音樂學院提供了的遠程教師培訓課程就是一種切實的自我提高途徑,比如:“央音”全國音樂教師小提琴專業中級、高級崗位能力及專業水平等級師資培訓。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