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小提琴到底要不要用肩墊?”如果要,“用什么樣的肩墊?”這是每一個拉琴人都要碰到的、而且可能從學習小提琴開始一直到結束都在煩惱的問題。
我從小學小提琴的時候,最開始是自己用木頭做了一個。后來參加工作掙了錢買了一個木頭上面貼海綿的。到了專業樂團后團里發了一個上海出的梅紐因式。到上音讀書時又學著老師弄了塊海綿。出國后一直用play-on-air,現在又回過頭自己做了一個木頭的,當然這個木頭的和最初做的那個木頭的,完全在不同的層次上。
國際上許多演奏大師中,有相當的不用肩墊,有的只用很簡單的。鄭京和告訴我她主要是用左手托住琴;帕爾曼斯特恩里奇等的脖子與肩膀之間已經沒有塞進肩墊的空隙;安娜索菲亞莫特把琴的大部分重量放在肩膀上(而不是夾起來);俞麗拿老師只用一個很小很小的,可以調節的小東西置放在腮幫和鎖骨之間(肩膀是懸空的)……一句話,肩墊問題因人而異。
也許是因此,鄭錦龍老師告訴大家不是“夾琴”而是“持琴”;所以,丹尼老師也覺得那個東西不應該被稱為“肩墊”而應該被稱為“琴墊”。因為,小提琴不一定是固定在腮幫和肩膀之間的。
回過頭來講一些不用肩墊的演奏大師,比如我親眼見過的帕爾曼和里奇,發現他們拉琴的時候都沒有運用我們從學校學的那種“正規換把”的技術,而好像一共就那么兩三個把位,拇指固定在某個地方,其他四個指頭上下移動。那讓我感到非常吃驚,因為那種拉法與那些“不正規的吉普賽人”很接近。我在匈牙利參加過一次吉普賽人小樂隊的活動。提琴在那領頭小提琴手的手里,簡直就是個玩具。那人留著小胡子,一雙巨大的手紅蘿卜粗的手指,但拉起琴來跑得飛快,而且在指板上好像哪里都是一把位。雖然音準有時候不在古典音樂的標準上(有許多是故意的,我后來才知道)。我注意到,他基本上就沒有夾琴,琴只是擱在他的肩膀上靠左手在穩定和控制。無獨有偶,在鄭錦龍老師天津教學的錄像帶里,我發現他在教學后與幾位老師閑聊時(應該算閑聊吧,因為上課時很認真,下了課一般應該就是飯局)也提到了“沒有把位的概念”。
我從小練習維尼奧夫斯基的“塔藍泰拉”舞曲,那把位上上下下,練了將近20年,也沒有忙得過來。而就是看了帕爾曼里奇斯特恩以及吉普賽后,加上學習了我挪威導師波伊漢森的“無把位練習”,在徹底放棄小提琴演奏的5年后,錄制了“塔藍泰拉”舞曲。雖然在技術上千孔百洞,但至少連滾帶爬實現了我的夙愿。
我講這么一大通好像與肩墊沒有關系的事情,就是讓大家了解,提琴,不一定是靠肩墊固定的。(我這樣說,簡直就是在砸自己的生意)
下面,我來講講“琴墊”的材料和種類。
首先是材料,小提琴的琴墊主要由三種材料制作:金屬、塑料、木頭。
材料
金屬的結實牢固經久耐用,但對聲音肯定是沒有好處的。弄得不好還會損壞提琴。
塑料的是用得最普遍的(現在其他開始有一些化工材料制作的,其中有一些是輕型而堅固的)塑料琴墊至少不會對聲音有幫助。有許多塑料琴墊都因為琴墊腳抓不住琴邊,容易從琴上脫落下來。還有就是塑料用得太舊會老化變形。塑料一度非常流行,但這種琴墊會對琴箱產生吸音效果,而使得提琴的音量減小。
木頭應該是最佳的琴墊材料。因為木頭會與琴箱產生共振。但不是所有的木頭都會有好的效果。
木頭里面,分很多種。有一個加拿大的老名牌肩墊,用的好像是夾板,而且很重。這樣的木肩墊,除了看相以外,基本上對聲音沒有好的幫助。而加拿大的新名牌,雖然做得薄而小巧,但使用的是與小提琴毫無關系的一般家具材料。效果也不會最好。我們測試下來,看相最好最牢固聲音效果最佳的琴墊材料,應該是maple,對了,楓木。只是成本太高了一點。
形狀
幾乎所有傳統的“肩墊”,都真正是固定在肩膀上的,所以它裝在琴上后的形狀是朝琴頭方向橢圓的為多,或者至少是直的。(圖,以后補上)。而從一款新的加拿大木肩墊開始(事實上那位作者本人好像是捷克人),肩墊變成S形,而靠近肩膀部位是朝琴尾的橢圓形(圖,以后補上)。也就是說,與傳統的肩墊是反方向的。這個不得了!因為它改變了所有傳統肩墊的一個誤會,那便是,小提琴的這個配件不叫“肩墊”而叫“琴墊”,因為,它不應該是墊在肩膀上的。中文還好改,換一個字就行。英文就麻煩了,要把shoulder rest變成violin pad,多難聽!所以我們只改中文,把我們的產品稱為“琴墊”,而洋文,還是叫shoulder rest,免得人家洋人不知道這個“violin pad”玩意兒是什么地干活?
我們的琴墊真正有創意而正確的是“鎖骨型”,而其他兩款“寬肩型”“窄肩型”都是對傳統和市場的屈服。具體介紹就請看我們的產品說明,否則,我這篇好端端的學術小品又成了狗皮膏藥了。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