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小提琴教學己近六十年了,回憶幾十年的教學歷程,及最近讀到林應榮老師的《大提琴教學感悟》一文,深感作為一個教師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1958 年上音安排我們勤工儉學,讓我們課余帶教學生,當時我還是一年級大學生,我教的一個六七歲左右的幼兒園男孩, 每當我看到他學會新的曲子時開心的表情,我自己也從此迷上了教學,覺得這是一件讓學生開心也讓自己開心的事。回頭看幾十年教學歷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熱情教學,急于求成。 往往只想把自己會的教給學生,而不是很注意對教材的研亢,對小提琴技術的全過程也不太了解。有一次正當我自認為教的一個江西歌舞團的進修生有很大進步時, 當時的系主任陳又新先生來檢查工作, 指出我沒有注意學生左手食指根不是緊靠著琴頸而是脫離琴頸, 說這樣學得的技術是不牢靠的。 這使我明白了,不能追求表面的技術進度,一定要考慮學生長遠的目標。教學過程中也有過幾次因為我選擇教材不當,或沒有恰當安排好時間影響了學生考試的成績, 這些使我在自責的同時也作為教訓牢記在心。
第二階段:我深感自己對經典作品的掌握有限,加強了對教材的備課學習后,對于作品的把握是比以前熟悉了,但對于學生個體的研究卻不足。有一次,我通過備課對一首大型作品分析得頭頭是道,上課時,自己還有點得意地對學生講了一大通,剛上完課,就聽見這個學生在和別人聊天說:“真沒勁 ! ”我大為吃驚,我想我這么起勁她卻沒勁 ? 這使我意識到我太主觀了,教師的主觀意識是不能代替學生本身需要的。
第三階段:由于時代的原因, 1958 年我參加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讓我接觸了業余作曲; 1960 年讓我參加了四重奏國際比賽接觸了室內樂; 1977 年工農兵上大學, 又讓我當上了樂隊指揮和作曲。室內樂的學習讓我能較全面接觸音樂,對小提琴的教學有了不同的領悟。 1981 年我有機會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一年, 1991 年又有機會赴奧地利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學習半年,這都使我大大開闊了眼界,也使我對我國小提琴教學的優勢和不足有了較清醒的認識。
我后來的教學范圍更大了,有幼童,有十幾歲的少年,有大學生,也有研究生,甚至進修教師,樂團演奏員等,我總結為:
初學階段的教學,要從興趣人手,要求動作的正確,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編寫的啟蒙教材包括四個方面的成長:樂理、演奏動作、演奏技術、樂曲表現。
中級階段的教學, 尤其是專業的學生要注意全面的音樂學習,一方面要在最佳的年齡段盡快掌握小提琴技術,也要學習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更要全面接受音樂文化的教育,尤其是有才能的學生盡量不要急于出成績拔程度, 把基礎打得扎實些,教材的學習不要有偏頗和遺漏。
高級階段的教學:展開廣闊的視野,接觸大型、小型、獨奏、室內樂的不同體裁和不同作曲家的作品, 同時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所存在的問題, 整理和加強基本功。 像有的學生程度很深了,但音準的準確性總是差一點,或發音不夠好等,如果能在基本功突破一點就會有很大改觀。
我覺得教學中三個因素是最重要的:教材、教師、學生。當教師的要對自己有個客觀的分析,過去的學習是否系統 ? 演奏的能力如何 ? 對教材的熟悉和掌握是否全面 ? 是否還可以提升自己的某些方面 ?看起來教材是死的,但如何使用教材,什么時候給什么樣的教材, 才能對學生目前的狀態往前走一步卻是活的。 有位教育家說, 學習永遠是在己知和未知的交接點上向前進一步, 選對了教材就像是學生面前有個蘋果, 惦一惦腳就夠到了。 教材如果選得太難, 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失去了學習積極性; 教材給淺了學生又覺得沒學到東西。 這就像有的醫生開了一大堆藥, 但只有此時此刻最管用的才能治好病, 好的教學結果也往往是相同的。
在教學生涯中有幾次教訓對我是很深刻的: 曾經我和陳鋼一起寫了一首用京劇樣板戲改編的 “柯湘” 小提琴協奏曲,小號的音區很高,學生們吹不了,當時有一個姓婁的學生自告奮勇歪著嘴用不正確的方法吹了出來并參加了演出, 我們還表揚了他,但事后他小號學不下去了只能改行。還有一次為了參加四重奏比賽,學生停課半年排練,結果一位中提琴學生英文不及格沒考進本科,我都覺得對不起他們,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為學生的長遠利益多多考慮。
對學生的分析十分重要,既要了解學生的個性,演奏的條件( 腦、手、樂感、意志 ) 優點在哪里? 不足在何處? 上升的空間如何 ?
現階段最主要要解決什么問題 ? 有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如何交流溝通 ? 我曾遇到過一個學生,你在改進他的左手音準,他卻在注意追求聲音,這時教學效果肯定是會打折扣的。這三者如果能配合恰當,就會有很好的教學成果。
我對參加比賽的看法:比賽的好處是能促進教學,也可以檢查教學成績。但上世紀我們參加比賽,往往是沒有儲備缺少積淀的, 常把比賽當作任務去完成。 有時是剛把比賽規定曲目學下來,就要上場了,運氣好得了獎,領導也很高興,以為這就是培養人才的方法。 但時代不同了,舉例來說,八十年代上海四重奏組參加國際比賽,當時三分之二的重奏組都是學生組,現在參加比賽中有五分之四都是職業音樂家組, 而我們國家至今沒有職業的重奏組,讓我們學生去和職業音樂家比,怎么比 ? 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做好普及的工作,提高我國的整體音樂教育水平,在教學思路上也應開闊我們的境界才行。
對于編寫教材我也有較多的感觸, 小提琴的教材是 300 多年來前人的經驗總結, 但當時的學習者也和現在有很大不同。當時是成人學習, 現在琴童的年齡越來越小, 有些傳統的教材已經不適合了, 也有不少缺項。 我自己從學習外語中有所啟發, 我們學習俄語八年, 到了俄羅斯卻開不了口; 四十幾歲時學習英語, 由于教材的科學先進, 一年不到就能當翻譯了。 我覺得小提琴教材有著很大的潛力, 每次到國外我都注意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學法。 如果我們能編寫出從心理、 生理各方面都注意到的新教材, 肯定對下一代更快掌握小提琴藝術是有幫助的。 小提琴是一件不容易學的樂器, 豐富的曲目量涵蓋了世界音樂文化的精華。 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的過程往往也是教師本身積累經驗 “長本領”的歷程,感謝母校讓我在教學中成長。
原創文章,作者:blues,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nyanjiang.com.cn/2098.html